English

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1999-02-03 来源:光明日报 邓频声 罗能生 我有话说

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在实现这一战略方针过程中,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十分关键的一环。所谓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也就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掘农村人群的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高效和优化发展。我国农村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耕地等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而人口多、潜在人力资源丰富。因此,靠开发耕地等物质资源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余地很少,而靠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则具有比较优势。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特点是数量大,素质低,数量大表明其蕴含着巨大的潜在生产力,有着极大的开发潜力;素质低则说明了进行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的需要。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主要靠外延式扩展,即通过增加耕地和加大物质资源的投入来提高产出。这种发展方式一是投入产出比低、效益不高,二是受耕地资源制约,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因此,对于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我国来说,农业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传统模式,向现代集约型农业转化。集约型农业是一种内涵式农业发展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通过利用科技化、专业化、精细化来提高农业的产出、品质和附加值,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现代化、集约型农业所依赖的主要是农业科技开发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而这一切都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依赖于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走产业化道路,是我国农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方式的一场革命,也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是要求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专业化、科技化的农业只有具备一定科技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劳动力才能胜任。二是人才的多样化,除了传统农业中的直接生产劳动者以外,还需要大量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等。显然,要适应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劳动力素质和人才结构的要求,就必须通过教育等方式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持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而要做到这一些,关键是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增长由原来的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转化到依赖科技开发和人的素质提高上来。显然,没有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不能有效的去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和劳动力的素质,就不能有效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也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促进农业和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必将有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这种转移本身就是有效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一种方式,同时,要有效地实现这种转移,又依赖于对农村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也就是说,必须大力地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这种转移才可能有效实现。大致说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行业,三是进入城市各个行业。不论是那一种转移,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不可能有效实现。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首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总之,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现有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对潜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大幅度地提高农村人群的素质。我国十二亿人口九亿在农村,农村劳动力占了整个国家劳动力人数的大部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现状之一,就是有大批的劳动力被闲置,现有人力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因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首先就是要有效地去利用这批闲置资源,使他们投入到社会财富的创造中去。对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的开发,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是大力开拓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门路,使他们有效地进入其他领域去发挥自己的资源力量。现在,我国中南部地区每年都有数千万的劳动力涌入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这种自发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部分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利用。但相当有限,而且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要从根本上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必须开拓更为广阔的途径。其中,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社会服务业的开拓是最佳途径。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促使其更快更有效地实施起来。另一方面,要通过实施农村成人教育计划,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使其能够有效地适应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应该说,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是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不能有效地转移到其他产业中去有效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更为根本的任务,是充分地发掘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提高整个农村人口的素质,为农村以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创造条件。在这方面,最根本的就是要改革和完善农村的教育体制,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体系。应该说,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按照城市的需求模式建立起来的,虽然有农业专业的人才教育,但这些教育所培养的对象主要不是直接在农村劳动的人,教育结构也不合理。其中,农村成人教育这一块几乎还没有建立起来。而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立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是关键的一环。因为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基础教育并没有多少差别,不论学生还是学校,基本目的都是为学生将来能够走出农村创造条件,而主要不是为了培养农民的。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更难回到农村。真正能够在农村劳动的是农村中的成人。因此,只有农村的成人教育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教育,才能培养出农村需要的人才。因此,必须创造条件,加大力度,切实地建立起农村成人教育体系,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农村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

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致说来可以分三个层次来构造:一是村级教育。主要对象是农村中文化素质最低的成人,教师可选择本村初中高中毕业生担任,可以采取过去办农民夜校、扫盲班的做法,利用晚上和农闲的时间,教一些文化常识和简单的农业技术。二是乡级教育。主要教育对象是一些回乡知青和完成了村级教育的人,主要依靠乡农技站、文化站以及乡中学来传授一些农业技术和农村实用知识(如法律知识、经济合同等)。三是社会教育。主要是以农业大中专院校为主,采取函授和委托培养等方式,对农村一些优秀青年进行较为系统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农村现代化所需各种知识教育,培养农村的高层次人才。这样形成一个从低到高、相互依存的农村教育体系,将有效地解决农村成人教育问题,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充分发掘农村人力资源,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建立完善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有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提高认识。要使农村各级行政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对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意义。政府特别是农村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其次,要加大投入。像任何资源开发一样,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投入,特别是我国农村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加大投入对于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更是至关重要。要克服那种急功近利的态度,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待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从长远看,农村教育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将是一项高产出、高效益的投入。再次,要建立和完善专门的农村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农村教育覆盖面大,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必须有相应的专职机构来负责。

(作者单位:湖南财经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